-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991693
- 條形碼:9787518991693 ; 978-7-5189-9169-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本書特色
1.【雙倍有趣!中科院神經所博士+B站百大UP主】 鬼谷藏龍,B站賬號“芳斯塔芙”,中國科學院神經所博士,B站 2019年、2020年百大UP主,B站2020年、2021年度知識分享官,全網粉絲500萬+,視頻播放量2億+。
2.【一讀就上癮!比科幻小說還好看】 被遺忘半個世紀的DNA雙螺旋之母,未獲諾獎只因女性歧視?瘋狂單挑6國科學家,“人造生命之父”向造物主發起挑戰?探尋神秘人類嵌合體現象,你的身體原來并不完全屬于你自己?看人類對生命的探索有多匪夷所思!
3.【青少年的科學探索書,成年人的快樂選擇】 基因、克隆、神經操控、嵌合體……帶你洞察世界的奧秘和生命的本質,了解那些掌控人類生命的隱形力量,激發你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糾正我們原本以為正確的“科幻”常識,打通阻隔科學與大眾之間那道厚厚的墻。
4.【圖文并茂,拿得起放不下】 15段有趣有料的人類探索歷程,30多幅漫版圖解,7篇延伸科普,讓你熱血沸騰、大開眼界!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內容簡介
"都說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場人類探索自身奧秘的偉大博弈到底經歷了什么?它就像一部部科幻大片,令人震撼又充滿了曲折艱辛。
從被遺忘半個世紀的DNA雙螺旋之母,到瘋狂單挑6國科學家的“人造生命之父”,如今神經控制的仿生四肢已能讓截肢病人恢復如此,作者用詼諧而通俗的語言,帶你走過人類基因探索全歷程,了解那些掌控人類生命的隱形力量。
前方高能!跟著超燃超有趣的“芳斯塔芙”,一起探尋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帶你了解一個個重大發現背后的故事,展現科學的趣味與力量。"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目錄
part 1
生命科學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章 雙螺旋開啟生命科學時代
第二章 單挑人類基因組計劃
第三章 探秘人類嵌合體現象
第四章 克隆風云錄
第五章 iPSC發展史:當你談干細胞時,你總會談到什么?
第六章 神經操控的研究史
第七章 基因編輯
part 2
世界**生物實驗室的科研突破
第八章 精確操控小鼠獵殺模式
第九章 輔助生殖技術能拯救瀕危動物嗎?
第十章 基因編輯技術新用場,這次是敲除染色體
第十一章 修修補補,動物器官一樣用?
第十二章 基因編輯與脫靶逸事
第十三章 生物的染色體數目為什么不一樣?
第十四章 綠色熒光蛋白的前世今生
第十五章 中國科學家首創孤雄小鼠震驚世界
參考文獻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節選
**章:雙螺旋開啟生命科學時代 如果讓我說,現代生命科學是從何時開始的,那我會毫不遲疑地回答:“是在二十世紀中葉DNA雙螺旋結構被發現的那一刻! 然而詭譎的是,*早打開新時代大門的科學家,按照今天的標準來看——是兩個門外漢。 1947年,劍橋大學迎來了一個年輕人,他的名字叫作弗朗西斯·克里克。
坦白講,三十一歲的克里克當時的處境有些尷尬。大部分科學家在這個年紀已經有所建樹了,但由于克里克的求學之路比較坎坷,所以他一直默默無聞。他原本在倫敦大學學習物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他被迫中斷攻讀博士的學業,當時整個英國危在旦夕,自然也顧不上搞學術了。 而克里克作為高才生,也必須響應國家征召,從事一些對國家安全有利的工作,于是他就稀里糊涂地被調到了隸屬于軍隊的某個研究部門研究水雷,這份工作克里克完成得相當不錯,據說經過他改進的水雷對德國的軍艦會更加敏感,也更難清掃一些。 然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落下帷幕,軍隊的預算當然也隨之停止,于是克里克又失業了。
好在英國政府還算厚道,沒有忘了他在戰爭中的功勞,所以推薦他到劍橋大學重新開始自己 的求學之路。 可是應該再去研究什么呢?正在糾結這個問題的時候,有一本書進入了他的視野,那就是著名物理學家薛定諤寫的《生命是什么》。
坦白講,薛定諤作為一個物理學家對于生命科學也不見得有多了解,只不過那個年代的生命科學也很難稱為科學,所以諸多人發表見解。 在《生命是什么》中,薛定諤根據自己在量子力學領域的探索,類比性地預測了生命的一些“應該有的”特征。同是研究物理學出身的克里克對此也是大為贊同,但對他而言,影響*為深遠的是書里面的一句話: 二十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
這句話成了克里克轉向生命科學領域的*重要的信條,促使他在劍橋大學選修了不少生命科學的課程,而這一切都被一個人看在眼里,他就是美國科學家詹姆斯· 杜威· 沃森。 1951 年,二十三歲的年輕遺傳學家沃森從美國到劍橋大學做博士后時,就一直在尋找一個可以和他干大事的合伙人,沃森的目標很明確,他要破解承載著遺傳信息的生物大分子——DNA 的分子結構。在那個時代,人們已經通過化學方法知道,DNA 的本質是一種脫氧核糖核酸,或者說多聚脫氧核苷酸。DNA 由無數被稱為脫氧核苷酸的小分子聚合而成,而更精細一些的話,每個脫氧核苷酸都是由一份磷酸、一份脫氧核糖和一份含氮堿基構成的。這個含氮堿基有四種可能性:腺嘌呤、鳥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但是這些化學零部件具體是怎么合成DNA 這種大分子的,則是眾多科學家要研究的關鍵。
與此同時,DNA 的重要性確實日益浮現。比如,著名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證明,只有DNA 可以將光滑型肺炎雙球菌轉化成粗糙型肺炎雙球菌。許多類似這樣的實驗不斷間接證 明,DNA 是編碼生命底層代碼的物質。
因此,當時的人們普遍相信,解析了DNA 的物質結構,就可以了解生命的終極規律。但是DNA 代碼的復雜程度遠超我們的想象。 當時年輕氣盛的沃森與克里克兩人可謂相見恨晚,于是一拍即合,決心要將此作為自己一戰成名的契機。只是他們忽略了一件事,他倆不是這個專業的,沃森本來是搞病毒的,克里克本來是搞物理的。 還有一個更糟心的消息,他們的競爭對手剛好就是當時世界排名**的結構生物學家——萊納斯· 卡爾· 鮑林。鮑林之前曾經破解過蛋白質的結構,了解生物的小伙伴們應該知道蛋白質的結構可比DNA 復雜多了。
因此,有著十幾年破解蛋白質結構經驗的鮑林要破解DNA 結構,可以說只是時間問題。 為了戰勝這個強大的對手,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杜威·沃森這倆門外漢找來了一個強力外援,他的名字叫作莫里斯· 威爾金斯。威爾金斯的專業是做X 射線衍射,這在 當時幾乎是破解生物大分子結構的唯一手段。有了威爾金斯這個外援,門外漢二人組心里頓時踏實了許多。 而在另一邊,鮑林其實基本沒怎么把這個課題放在心上,畢竟自己在結構生物學領域早就無敵了,但他大概忘了自以為無敵的人通常的下場。可能是基于對蛋白質結構理解的慣性思維,他一直認定DNA 是一種三螺旋或者四螺旋結構,而開著上帝視角的小伙伴們當然知道,DNA 是雙螺旋結構,外側是磷酸骨架,內側的堿基互補配對。鮑林犯的更嚴重的錯誤是在他的模型當中,DNA 的磷酸骨架位于DNA 鏈的內部,而堿基則叉在外部,這種錯誤足以令鮑林這種級別的化學家身敗名裂。 因為磷酸基團一般都帶有非常多的負電荷,三股多聚磷酸鏈擰到一起,彼此會出現極其強烈的電荷斥力,足以讓這樣的DNA當場散架。
但不得不說,在那個年代,一般的年輕科學家還真的不怎么敢質疑鮑林,所以鮑林那明顯有問題的模型在一開始也誤導了沃森和克里克。他們跟在鮑林身后亦步亦趨,苦思冥想著能在鮑林的DNA 三螺旋結構上尋求突破卻不得其解,然而真正的創新者必須破除迷信,敢于向權威挑戰。 突然有一天,門外漢二人組看到了當時在科學界存在感很低的查戈夫的一篇論文,這篇論文看上去平淡無奇,實驗做得也很粗糙,就是那種丟在論文堆里沒人會待見的文章。唯一值得贊許的地方是他的實驗囊括了自然界絕大多數類群的生物, 算是揭示出了DNA 的一個很普適的特征。正是這篇論文中提出了一條非常關鍵的證據,即在DNA 當中,腺嘌呤與胸腺嘧啶含量相同,而鳥嘌呤則與胞嘧啶含量相同。基于此,沃森和克里克馬上想到,從分子大小的角度來說,腺嘌呤與胸腺嘧啶的長度之和,幾乎等于鳥嘌呤與胞嘧啶的長度之和。這些事實隱約揭示出DNA 的結構很可能是雙螺旋的,甚至連堿基互補配對原則都呼之欲出了。 盡管當時除此以外,DNA 的雙螺旋結構還沒有任何證據可言,但沃森和克里克眼看在之前的三螺旋模型中一直苦苦尋求不到突破,便決定死馬當活馬醫,試試雙螺旋DNA 的可能性。結果他們的工作還真就“嗖”的一下突飛猛進,雙螺旋的模型在化學理論層面居然順暢得不可思議,剩下的僅僅是其中一些具體的理論參數還需要現實的實驗來測算。 很快這事就傳到了鮑林那里,但鮑林對這事也是將信將疑。這個時候的鮑林表現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應有的素質——他決定派個臥底去探探。這個身負重要使命的臥底,正是鮑林的兒子,我們就叫他“小鮑告”。 不久之后,小鮑告就以博士后交流的名義來到沃森和克里克的實驗室的隔壁實驗室“學習”。
“日防夜防,家賊難防”, 小鮑告來到沃森和克里克的實驗室隔壁以后,果然沒有讓他爹失望,他迅速投入了他幾乎所有的精力來——追女生。 小鮑告讀書不認真著實讓沃森放松了警惕。直到“學成歸來”,小鮑告也沒有打出一份足夠讓他爹滿意的小報告,接下來大概就要輪到鮑林打小鮑告了。但是鮑林不會因此滿盤皆輸,別忘了,他是業內頂級大佬。 這時,正在實驗室里吭哧吭哧干活兒的沃森突然想起來, 他們之前好像找了威爾金斯這個外援,但這個外援咋還在偷懶呢? 原來,威爾金斯壓根兒就對DNA 的結構不感興趣,做了幾次不太成功的實驗以后就幾乎啥也沒再干過。但是,威爾金斯身邊恰好有一位特立獨行的女同事,她叫羅莎琳德· 富蘭克林。 在那個年代,科學剛從哲學中獨立出來不久,所以業界到處都是難上加難。然而富蘭克林卻選擇迎難而上,至少在一年的時間里,富蘭克林可能是全球唯一一個還在堅持做DNA 分子X 射線衍射實驗的科學家。 正是富蘭克林帶給了沃森與克里克*關鍵的助攻。 差不多在沃森與克里克在理論上推導DNA 結構的同時, 富蘭克林就已經開始利用實驗來實現類似的目的。
然而或許是受那個時代女性社會地位的影響,富蘭克林出于某種自我保護機制,養成了非常毒舌的性格。不過這也反過來導致她和周圍同事的關系都很僵。因此,早些時候沃森、克里克和威爾金斯都對她敬而遠之,也不太清楚她的具體工作,一直到后來DNA 雙螺旋模型取得突破后,他們的關系才慢慢緩和。 1952 年,富蘭克林拍出了那張意義深遠的DNA 分子X 射線衍射圖。沒錯,就是那張被印在一代又一代教科書上的“詭異”圖片。簡單來說,你可以理解為這是一張DNA 雙螺旋的正面照。雖然由于衍射會顯得有些失真,但是根據相關公式, 就可以利用條紋的間距計算出DNA 雙螺旋的直徑、堿基之間的距離等參數,為沃森與克里克的模型提供*核心的數據。如果說之前查戈夫的論文還只是一個指導性的攻略,那么這張照片基本上就相當于在公布正確答案了!
富蘭克林所屬的研究機構在**時間沒有通知沃森等人,反而是邀請了鮑林過來欣賞這張DNA 的高清無碼大圖,只可惜那時候沒有網絡,要看別人的*新成果*快的方法就是親自跑去看。 就在鮑林準備親自飛往英國去觀看這張傳奇圖片時,他卻被人攔了下來。不許他出國的不是別人,正是美國政府。 為什么美國政府會禁止鮑林這樣的大科學家出國呢? 這還得從之前鮑林得的諾貝爾獎說起。他先后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和諾貝爾和平獎。因為他長期以來一直致力于反對美國的核試驗,結果就得罪了不少美國的權勢人物,這些冤家到處游說鮑林可能是蘇聯的間諜。 恰逢那段時間美國政壇有個叫作麥卡錫的議員權勢熏天, 而這位老哥是個偏激魔怔人,在他*癲狂的那段日子里,美國的科學家、商人、報刊記者、好萊塢演員都要被抓去輪流政審。
在這樣的環境下,幾句讒言就足以讓鮑林成為“有問題的人物”而被沒收護照。 總之,這樣一來機會又陰錯陽差地落到了門外漢二人組身上,沒過多久,沃森和克里克就發表了一篇一千字左右的超高性價比論文,宣布他們破解了DNA 的雙螺旋結構。 1962 年,因為破解DNA 的雙螺旋結構,沃森、克里克和威爾金斯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獎。在那篇千字論文的*后,克里克寫下了一句話:DNA 的雙螺旋結構或許揭示出了DNA 復制的生物學機制。這句話*終開啟了生命科學新的時代。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作者簡介
唐騁,筆名鬼谷藏龍,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博士,上海科普作家協會會員,B站知名知識類up主。 從2014年起從事關于神經科學、基因編輯、科學史和古生物領域的科普,致力于為學術界與大眾架起橋梁,擴大中文世界的科普作品的受眾,讓大眾了解科學家,了解學術運作規律,了解前沿科學理論。
- >
朝聞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典常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